2008年10月27日 星期一

第二人生的流行服裝雜誌 -第二流行 Second Style!

網路上的扮妝社群 Second Life - 第二人生
有Reebok和 Armani這些大腕去開設分店,
也有第二流行這種刊物出現,
假如他一年有6000萬美元的產品交易額,
那絕對不是遊戲玩玩的普通戰場...
[當期的Second Style刊物]
請注意,由於SL(Second Life)的特性,
SS(Second Style)裡的模特兒都是居民出任,
所以刊物中完全沒有真人! 就連刊物的主編和裡面的專訪都不是真人! 真是令人懷疑是不是真的..

[創意實驗室]ISSEY MIYAKE╳Dyson創造風動的姿態

[Miolife女性流行生活網]
是真的, 服裝的 三宅一生 與吸塵器的 Dyson
創造出新的可能性!!
-------------------------

ISSEY MIYAKE 2008 SUMMER&SPRING系列,十足的躍動、豐盈,在巴黎的秀場上,呈現了風動的美學。每次發表新作品總是令人期待並大呼驚豔的ISSEY MIYAKE,創新就是其品牌形象的特色之一。尤其此次與英國工業設計師JAMES DYSON合作,將兩個不同領域的創意互相釋放,作品新奇有趣,以飽全球的時尚迷的胃口。


JAMES DYSON被三宅一生邀請,為在巴黎舉辦的2008年春夏的時尚大秀,做整體的舞台設計規劃,JAMES DYSON將自已設計的,可以製造出有如暴風圈的機器運用在舞台設計上,使得走秀的 MODEL們一出場便宛如從暴風圈裡走出來,在舞台上形成了特殊的炫風效果,贏得了在巴黎現場觀秀的人不少的驚呼與讚賞。此次合作的對象是來自於英國的工 業設計師JAMES DYSON,據說當他在研發真空裝置的系統時,根據空氣流動的狀態去設計了一個新的產生風動效果的機器,以運用在這次與三宅一生的合作上。JAMES DYSON有個很強的觀念是,他認為設計師們應該建構一些具有功能性的產品,而工業設計師們應該跟藝術家合作,藉由藝術家的美感跟工業設計師的實用主義雙 方面協調搭配以創作出 不凡的作品來,就如同他跟三宅一生合作一樣,他把重點放在如何把工業科技與手工製作的過程中,以和諧的互動性去表達出三宅一生品牌所欲傳達的概念形象與產 品素質。在JAMES DYSON與三宅一生此次合作的概念底下,亦延伸了三宅一生此季A-POC系列的設計想法,很多點子來自於JAMES DYSON機械設計的構造與拆解過程中的細節,因此將2008年三宅一生A-POC2008春夏系列命名為DYSON A-POC,也是表達對JAMES DYSON最高的敬意。




除 了此次JAMES DYSON與三宅一生的創意跨界合作,為人們帶了某些嶄新的視覺美感之外,其他三宅一生2008春夏系列也同樣為ISSEY迷帶來了不少震盪;在 ISSEY MIYAKE FETE部分,依照慣例,材質、色彩與圖騰三個最主要的元素部分,一再挖掘新的可能與翻新運用,並在主題FESTVITAL嘉年華會的貫穿下,本季的 FETE有一種翻動的、躍動的動態美學感,活絡的剪裁與色彩的交相搭配之下,使得每件作品都靈活靈現地展現在舞台上,有如慶典般,予人歡欣、奔騰的興奮 感。而ISSEY MIYAKE系列的主題則是風,設計概念很多來自於觀察大自然裡的風如何跟其他東西互動,如被風吹動時,花瓣掉落的姿態、微風輕輕吹過原野時所呈現的輕盈 怡人之感、風經過樹梢時的樣態,當然也跟JAMES DYSON所帶來的新點子有關,以機械產生的風如何對應ISSEY MIYAKE藝術概念為前導的自然風作結合,以震盪產出不同的作品風貌來,而且此次ISSEY MIYAKE亦加入了異國元素,如韓國、印度、中東國家的視覺美學,經由來自於各國來的風與民俗樣態等多元想法的衝擊,豐富了服裝設計的內涵。此 外,ISSEY MIYAKE DEMIN SERIES「A -POC GALAXY」為了擷取運用在布料上的特殊的藍色,去世界各國採樣各種植物的顏料回來以試驗調配出最棒的色彩來,並特別探勘了位於東京的小島八丈島潛入海 洋深處去拍攝出ISSEY MIYAKE DEMIN SERIES最貼近真實呈現的樣貌來。

2008年10月26日 星期日

小老師請email給我 校內登錄報名文件有說明檔案

請寄給 monbaza@gmail.com

學生競賽獲獎系統的登錄

1.學生競賽獲獎系統的登錄:登錄後的頁面要列印。
在學校網頁,輸入帳號密碼→右邊的您目前可用之系統列表→
學生競賽獲獎系統(輸入完畢後,會給一個登錄的序號要記起來)→就開始照欄位登錄(完畢後頁面要列印)。
2.技職風雲榜的登錄﹝請參考【夾帶檔2】8-9頁﹞,登錄後的頁面要列印。> 登入系統網址:http://me.moe.edu.tw/award/data/> 學校:崑山科技大學> 帳號:ksut> 密碼:726049> 登入資料統一密碼:228 (請勿自行設定密碼)>
《ps.登入程序請參考【夾帶檔2】之第7頁登入流程》>
登入項目包含:
1.登入競賽得獎資料(國際賽)>
2.登入競賽得獎資料(國內賽)>
3.登入考取證照成果資料>
4.登入研究發明成果資料>
5.登入其他資料

2008年10月23日 星期四

下週上課 請繳交彙整開學至今的文件

此外, 請現場完成劍獅埕的校方上網登錄程序!

2008年10月15日 星期三

[10月29日(三)文化創意講座系列]協同創作與公眾授權

10月29日(三) 13:30-15:30 本系五樓多媒體教室

協同創作與公眾授權 - 兼談「維基百科議題多」

講員:莊庭瑞

講員背景:

莊庭瑞現為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也是國立台灣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合聘副教授。
他的研究領域包括函數式程式設計、程式語言與系統、可擴展標示語言和全球資訊網技術、
以及資訊科技的社會影響。他是台灣「創用CC」計畫的主持人,並參與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
研究所「自由軟體鑄造場」的工作。

Tyng-Ruey Chuang is an associate research fellow at the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cademia Sinica, and holds joint appointment
at the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a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His research areas include functional
programming, programming languages and systems, XML and Web technologies,
and social implication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He is the project
lead of Creative Commons Taiwan, and participates in project OSSF
("OSSF Supports Software Freedom") at the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cademia Sinica.

〈維基百科議題多〉

莊庭瑞(資訊科學研究所 副研究員)
2008-07-03

---- 刊於 中央研究院週報 第 1178 期 http://newsletter.sinica.edu.tw/file/file/18/1820.pdf ----

眾人所協力編寫的維基百科 (Wikipedia),無論在線上查詢或增修使用上,都非常便利。根據 alexa.com 這家公司的統計,維基百科受歡迎的程度,持續維持在全球所有網站的前十名之內。其所收錄的英文條目,在2007年9月時,達到了200萬條;中文條目數量,到2008年6月止,也快到20萬。這篇〈維基百科議題多〉想表達的,不是維基百科所收錄的條目內容,議題多多;而是想傳遞,作為一種現象,維基百科彰顯許多可以討論的議題。這方面的觀察與研究,其實已經很多,也非筆者專長。不過寫一篇不需註腳的介紹,供讀者茶餘飯後之用,還是有一些樂趣,也是這篇短文的目的。

全數位形式的百科全書是典型的資訊成品 (information product)。資訊成品有兩項特性:幾乎不需要成本,就可大量地重製及傳輸 (zero marginal cost),而且不會因為某甲的使用,就減低了它對某乙的效用 (non-rivalrous)。以個人或公司獨立編寫百科全書,除非有相當的誘因(如名聲或收益),應該很難進行。眾人以線上協力的作法,並以互惠方式共享編寫成果,卻造就了廣受歡迎的維基百科。資訊成品的同儕生產 (peer production),在經濟學上的分析,顯然是重要的課題。另一方面,同儕生產中個體的參與動機與眾人的協力機制,也是行為組織方面的議題。

從資訊技術的角度,一般認為,因為資訊工具以及網際網路的普及,降低了眾人參與的障礙以及組織協調的困難,讓資訊成品的大規模同儕生產,在我們這個時代,變得可能。這裡所說的資訊工具,除了個人電腦等硬體設備,還包括資訊系統等各式軟體。以維基百科來說,其中通稱「圍紀」 (wiki) 的文稿編寫軟體,就是重要的工具。圍紀軟體以簡易語法,讓多人可以共同編寫一份網頁的內文。透過「我寫大家看」的即時呈現與正向回饋,鼓勵個體的參與。在這同時,圍紀軟體也完整記載網頁的編修歷程,方便進行新舊版本的比對以及內容的自動回復,有助於成品的共同管理使用。

圍紀軟體建基於全球資訊網之上,以網頁伺服器與網頁瀏覽器的互動架構進行。全球資訊網又立基於網際網路之上,兩者都是以標準的網路協定,以及開放的系統架構,讓各式的應用與服務得以自生發展,互通使用。如果可以說,是因為軟硬體價格的下滑、電信網路的普及等基礎設施的普遍化,讓眾人合撰百科全書的工作變得可能;那其實更應該強調,是因為網際網路在網路協定、應用程式、內容產用的三個層次,都維持開放的架構,讓眾人可以自由創新使用,才促成了全球資訊網、圍紀軟體、維基百科等的接續發展。

維基百科的蓬勃發展,和參與者的自我組織與治理,有密切的關聯。維基百科的條目編寫工作,對個人而言是志願性質,整個維基百科的營運,也是非營利性的,內容甚至不登廣告。所以這項工作的屬性,以及參與者的認同,就分外重要。維基百科的工作,依維基媒體基金會的「任務宣示」,在於培力並促成眾人發展教育性的內容,並將所發展的內容永久免費在全球散布。參與此項工作的眾人,基於「社群共識」自訂在工作參與、內容編寫、爭議排解上的準則(例如,條目內容需採「中立觀點」編寫)。多名研究者指出,這些社群準則並不是界線分明的外部規範,也不是十全十美,但這種基於自律與自我調整的運行方式,卻相當有效。

維基百科這種基於共識,共筆編寫的條目內容,卻不免招受一些批評。雖說眾人集智不可忽視,但是眾人的共識未必等同專家的見解。維基百科的內容,在正確性上,雖然未必比專業的百科全書差;不過在角度切入、輕重拿捏方面,各自領域的專注學者,應該還是有勝出之處。這在歷史事件與人物傳記的呈現,尤其明顯;細讀歷史學者的精闢論述,與瀏覽共同觀點的條目內容,體驗自然不同。此外,所有條目,都是多人接續編寫,內容的文體容易流於瑣碎單調,難有俐落的風格。若說這是吹毛求疵,或許並不為過;但是眾人接續共筆的作品,「作者」 (authorship) 到底如何理解,卻也是惱人的問題。流動性的共筆成品的貢獻者,相較於獨特表達的創作的著作者,在概念上似已有相當差異。這時追究「作者」角色,意涵為何?具流動性的條目內容,是否(或如何)引用於自己的著作?也是同樣性質的問題:今日引用該條目,因為內容可為某觀點的佐證,但明日該條目的內容可能又有不同。

在維基百科之前,已有 GNU 軟體套件、Linux 作業系統核心等協力開發先例,都是以同儕生產的方式,以眾人之力發展眾人所需的資訊成品。這三項成品都並以「公眾授權」 (public licensing) 的方式,釋出給大眾自由使用,但要求使用者若從該著作產生衍生著作,也必須以同等授權方式再釋出衍生著作。這就是所謂的「著佐權」 (copyleft) 的作法:著作人事先約定其著作供公眾使用的條件,並以此條件確保後續的衍生著作,仍可為公眾繼續使用。GNU 套件與 Linux 核心系統,採用「GNU 通用公眾授權條款」 (GNU General Public License; GPL),維基百科採用的是「GNU 自由文件授權條款」(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 GFDL)。GPL 與 GFDL 同是自由軟體基金會所制定的公眾授權,主要用於程式碼及說明文件的釋出。

Creative Commons 此非營利組織於2003年也制定了一套「創用 CC 授權條款」(Creative Commons Licenses),供一般著作公眾授權之用。有趣的是:GFDL 和「創用 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條款」(CC BY-SA),雖然都以「著佐權」規範衍生著作必須再以同等方式再行公眾授權,不過卻因為系不出同門,兩者無法一起使用。甲、乙兩著作若分別採 GFDL 和 CC BY-SA 釋出,就不能擷取兩者之各一部份衍生為一新著作丙(因為沒有合用的授權條款可供丙使用)。為此問題,Creative Commons、自由軟體基金會、以及維基百科三方正在協議讓 GFDL 和 CC BY-SA 正式相容,祈使江湖相通,更多的內容可以自由混用。

維基百科是「文本」(text) 形式的大規模協力作品。其他的媒材形式,如聲音、靜態影像、動態影音等,大規模的協力作品,就較為少見或較不知名。依筆者之見,這是因為文字創作的能力為常人所具備,且相關的資訊工具齊全(文字編輯、圍紀、版本控制等軟體),所以文本形式的同儕生產較容易發生。另外,知識性的內容(百科全書、軟體套件等),容易切割為獨立的單位(條目、程式),所以也較容易分工進行。即便如此,其他媒材形式的大規模協力作品,也不是沒有。電影方面,筆者所知最少有兩部:"Star Wreck: In the Pirkinning"(已完成)和 "A Swarm of Angels"(製作中)。音樂方面,ccmixter.org 是混音作品的大規模集散地。

以上拉雜寫來,不過想傳達:維基百科的現象,牽涉到資訊技術、經濟效益、組織行為、作者和著作、法律授權、與媒材形式等面向,還饒有趣味。也祈望讀者能有同感。



相關書目:

Rishab Aiyer Ghosh, editor. CODE: Collaborative Ownership and the Digital Economy. MIT Press, May 2005.
http://mitpress.mit.edu/catalog/item/default.asp?ttype=2&tid=10459

Yochai Benkler. The Wealth of Networks: How Social Production Transforms Markets and Freedom. Yale University Press, April 2006.
http://www.benkler.org/wealth_of_networks/

Jonathan Zittrain. The Future of the Internet: And How to Stop It. Yale University Press, March 2008.
http://yupnet.org/zittrain/

模範簡報 - John Maeda闡述簡單原則

紐約時報資料庫全部免費對外開放

[轉Po自大小創意]
全球網路流量最大的紐約時報網站在18日宣布,取消從二年前推出的「時報精選」網站內容收費服務,而且從一九八七年以後的紐約時報資料庫也全部免費對外開放。

這並不是紐約時報良心發現,而是因為維基百科的成功,讓開放平台的影響力遠遠大於收費網站,讓當慣平面媒體老大的紐約時報,一直在網路上被當小漢的,因此與其說紐約時報良心發現,不如說追求網路主導權與影響力迫使紐約時報走向開放的道路。

當紐約時報開了第一槍之後,其他想賣或是正在賣線上資料庫的媒體,面對開放的壓力就更大。

延伸閱讀:Times to Stop Charging for Parts of Its Web Site

文化創意產業振興地方特色產業之永續發展-以內門宋江陣文化季為例

文化創意產業振興地方特色產業之永續發展  內門宋江陣文化季為例

宜蘭的永續觀點-社區永續性評估的檢核項目

[轉PO不如點過去看吧]

生態創意-摺、剪工作坊












「願嫁三島町」運動-財團法人柑園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王秀雲

[文章位置]
資料來源:http://www.cesroc.org.tw/twno1/4_12.htm台灣優良社區產業網

文化資本與永續性

2008年10月11日 星期六

哞~~~~~ 大家繼續上PO吧

就讓創意繼續加溫...
底下的兩個幹的好!!

2008年10月10日 星期五

地域設計與區域活化--日本地域振興政策 PPT

燒滾滾的 地域設計與區域活化--日本地域振興政策 PPT出爐了
謝謝大家的欣賞~~@_@+

第五組全體組員共呈~~

2008年10月6日 星期一

OpenStudio@MooOtel 台北奔牛創作展 開放時間

* 活動期間:2008/10/1~12/10 (假日照常開放)
* 活動地點:華山創意文化園區 中四棟B區
* 參觀方式:由專人導覽,免費入場。為免影響藝術家創作,每天依導覽時段入場,請洽服務台報名。
* 導覽時段:平日 11:00/ 13:00/ 15:00 假日 11:00/ 13:00/ 16:30
* 藝術座談:逢周六、日下午 15:00。
* 參觀須知: 1. 為保障創作者智慧財產權,參觀全程不開放攝、錄影。 2. 會場禁止飲食,並請勿大聲喧譁及展場內奔跑。 3. 請勿主動與藝術家交談以免影響其創作過程。 4. 會場另設有藝術分享區將安排創作者與參與民眾互動分享。

http://cowparade-taipei.com/cowparade/main.do

好多漂亮的牛喔!MOOOO~~~

2008年10月4日 星期六

2008年10月3日 星期五

劍獅文化創意商品設計行銷競賽延期了!

http://www.slion.com.tw/cgi-bin/slion/index.pl

*好消息–因各界反應熱烈,特地延長比賽收件截止時間至民國97年10月31日止。請大家把握機會喔。

2008年10月1日 星期三